国内新闻 - 环球网 ( ) • 2023-05-27 07:27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周洋 张振 王晓娇 王佳琳】编者的话:5月21日,环球时报社第三届“时代旋律 家国情怀——环球影视文化传播高峰论坛暨年度优选”活动成功举办。王景春、颜丙燕、宋佳、郭晓东、秦岚、王阳、李沁、李一桐和侯京健获得“年度影响力演员”称号。在现实题材作品回流的当下,哪些角色更有时代印记?这类题材还有哪些空间可以发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9位演员畅谈他们心中的时代旋律与家国情怀。

真诚的角色在哪个时代都有魅力

环球时报:您近期参演的作品中,有没有烙有时代印记的人物和角色?

李一桐:我觉得《狂飙》里的孟钰就算一个。因为经历了20年的社会变迁,这个角色从外表到心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变得稳重、成熟,也变得更加柔软,她身上的亲情负担也越来越重。

李沁:《人生之路》中的刘巧珍,她身上有种坚韧、朴实、热烈、像太阳一样的热情,是非常正能量的一个角色。

王阳:《人世间》中蔡晓光这个角色,我觉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的真诚、温暖。在那个年代,物资并不特别丰厚,大家生活得挺辛苦,但蔡晓光对生活一直没有失去热情,他一直很阳光地面对每一个人。我觉得这个特质不论是哪个时代都是非常有魅力的。

秦岚:有关医患关系的话题我一直很关心,因为我也是患者家属。《关于唐医生的一切》以医生的角度诠释角色,让我觉得跟医生更近了,特别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影视作品,让更多观众了解医护人员的不易,了解他们在和平年代冲在第一线为生命抗争的工作状态。

颜丙燕:比方说《山河锦绣》,它是有时间跨度的,在整个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跨了很多年。在拍这部剧之前,我对于“贫”到底有多贫、怎么扶贫,只有个概念而已。接了这部剧后,我们做了调研,跟很多人聊,发现这是件特别难的事。我拍完那部戏之后,对基层干部充满敬意。

侯京健:我特别有幸拍了十几次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也饰演过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他当然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最近拍了一部现代剧,饰演一名检察官。我觉得检察官就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性职业,他不仅是完成个人的检察官事业,还下到基层——与百姓接触、发现基层问题,通过一系列事情去完成这个时代赋予检察官的使命。

展现国情、民情、人情,才能共情

环球时报:这个时代的影视作品有哪些特点?现实主义题材还有哪些空间可以发掘?

王景春: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我觉得(影视作品)应该多呈现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工作,展现国情、民情、人情,这样大家才能共情。现在我们整个创作慢慢回归到现实主义,这是多好的事。我一直在干这件事,拍了很多艺术电影。现在不仅仅是我们的观念回到现实主义,在艺术上也有更好、更高的追求。

颜丙燕:这几年主旋律的影视剧多了一些,我们这种第一线的生产者,特别希望主旋律影视剧能够再生动一些,故事和人物再鲜活一些。因为观众已经有了固有认知,觉得主旋律剧比较刻板。当然,这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我个人觉得以前的编剧老师,以及导演、演员,大家都会扎扎实实地去体验、去感受,这个过程中会激发很多灵感,如果只局限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编、导、演,作品很难打动观众。

李一桐:现在观众对于剧的品质要求在不断提高,不只是大IP,也有小而美的片子能崭露头角。之前我看《风吹半夏》觉得非常精彩,看到以女性为主视角的现实主义商战题材的更多可能性,把一个新时代女性形象描述和刻画得特别丰满,也给了现代观众更多的激励的意义。

侯京健:这几年我对自己有一些要求。一个就是不断跟观众交流,观众对我们拍出来的东西和我个人的表演有什么想法,之后可能就会按照他们的要求重新改造自己。第二,在深挖剧本时也可以有新的打开方式,比如这几年很火爆的《苍兰诀》《狂飙》《人世间》,除了题材明确、表演准确,整个叙事方法也很新颖,用倒叙、插叙等不同的手法给观众一些新鲜感。虽然有些故事观众耳熟能详,但怎么从旧的事物之中提取新的东西,这是我们要完成的一个任务。

演员不能离当下太远

环球时报:最近犯罪悬疑题材比较火。这类作品吸引观众的共情点是什么?

颜丙燕:这样的剧通常很考验编剧的创造。如果说一部剧从开始就已经能让人想到后续的发展,可能就不会那么吸引观众了。恰恰是因为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很多细节可能三五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想出的某个点子或是某种叙述方式,对于观众来说可能是意料之外的,观众就会对剧情有所期待,这样的意料之外是有别于其他类型影视剧的。

秦岚:我个人就很喜欢看烧脑的推理悬疑剧。现在的观众都很聪明,看的作品越来越丰富,所以可能“脑洞大开”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原因。

侯京健:我觉得因为它是一种新的打开方式,从画面、剪辑、构思等各个环节,确实都有一些新鲜想法。它也抓住了现在观众的需求,我有一些同行老师也在聊,这种题材其实一直在研究观众所需——这个时代观众想看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把主题扣在人们所需上。

环球时报:选择角色的标准是什么?还想尝试哪些类型?

李一桐:我不太给自己设限。头两年我拍虐一点的剧集时,会觉得有点缓不过来。这两年稍微好一些,接下来还可以去尝试。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可能进出角色就没有那么快。

颜丙燕:我通常开玩笑说,我看到剧本时必须得汗毛孔要张开,自己内心真的对这个故事或人物有共情,观众才能跟我一起哭、一起笑。如果一个剧本连我们都不能打动的话,怎么去打动观众?演了这么多年,基本上各种职业、各种年龄段,都演得差不多了。作为一个演员,每演一部剧、一部电影,是否能把它跟别的戏剥离开,是否能把自己清空,再次把角色装到自己的身体里,这是比较重要的。

王景春:演当下的事很重要。我们不能离当下太远,应该更多去表现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感悟,让作品跟观众有很好的共鸣和共情。这是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也是我们的责任。我永远期待着下一个角色。

拍好戏,做好人

环球时报:如何看待演员的社会责任?

王景春:其实很早我们就谈论这个问题。从上学开始,就说要踏踏实实演戏、老老实实做人;进入社会以后,当演员慢慢变成公众人物,就要有一些要求,有行为规范,并且以一定的道德标准严格执行。

王阳:其实每个带有社会属性的人,都应该有社会责任感。相对来说,演员是一个受到更多关注的职业,每个演员的言行,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表情,都会被更多人注意到。从这一点来说,演员不论是自己作为一个载体,还是去传导正能量,这些责任都要比普通人更大,是一个非常好可以践行社会责任感的职业。

李沁:演员是公众人物,也会有一些传播的能量,自己要先把本职工作做好。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角色饰演好,用专业、纯粹、匠心的精神去影响观众,把有温度、有力量的角色传递给观众。

李一桐:不管是任何行业,都要先好好做人。我之前送给自己六个字:拍好戏、做好人。虽然听起来很大,但做起来蛮难的,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作为演员,我们是公众人物,时刻处在大众的视野当中,所以一言一行一定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