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辛:上周中国与俄、朝分别展开了一场积极的双边关系互动,但三国并未真正结盟,除非三国真与美日菲发生实质性的军事冲突。

过去的一周似乎是世界几大力量重新组合的一周。

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菲律宾和朝鲜六国正在互动,并明显表现出中、俄、朝为一方、美、日、菲为另一方的姿态或态势。这一切成为上周国际舆论最大的焦点之一。

笔者之所以用姿态或态势来形容上周的外交变化,是因为在上述两大阵营中,上周有些国家之间的外交仅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而大国之间则可能是真实且规律性的态势了。

中俄朝会走向结盟吗?

上周中国与俄、朝两国分别展开了一场积极的双边关系互动,但就中俄朝三国真正结盟的可能性而言,离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除非三国真与美日菲三国发生了实质性的军事冲突。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近40年走过的发展道路与俄罗斯和朝鲜差距甚大,而且已难以走回头路。这种内政决定了中国的外交。

先看上周的中俄关系互动。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应中国外长王毅邀请,于4月8—9日访问了中国,并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对俄方的此次访问,西方媒体与中国媒体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判断,俄罗斯专家也不支持西方的观点。

按照西方媒体报道:此次拉夫罗夫访华将使中俄两国在欧亚地区深化安全合作以抗衡美国。而中国学者对此解读称,中俄是要反制西方的霸权施压,但并无结成军事同盟之意;俄罗斯专家也并未支持西方的判断,认为拉夫罗夫此次访问主要是为俄总统普京即将访问中国做准备。

彭博社报道说,拉夫罗夫在与王毅会谈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说,强化欧亚地区安全是中俄两国的共同目标,两国将就此启动对话,并欢迎“志同道合”的国家加入。

国际媒体还报道说:值得注意的是,拉夫罗夫在中俄联合记者会上还补充说,为回应西方针对中俄实施的“双重威慑(double deterrence)”,王毅提出中俄对西方实施“双重反制(double counteracting)”。

而中国外交部在发布两国外长会谈通报、以及王毅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均没有提及上述内容。拉夫罗夫显然在通过透露中方外长谈话内容的方式,拉中国与之站在反美国和西方的同一立场上。

很显然,造势联手与西方对抗更积极的,是俄罗斯外长,这反映了俄罗斯面对当前外部环境的紧张。

而在具有判断指标性质的乌克兰问题上,据报道王毅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支持适时召开俄乌双方认可、各方平等参与,公平讨论所有和平方案的国际会议,无论是一轨,还是二轨,都可以探讨。

而据报道,拉夫罗夫则特别强调:俄中两国确认,如果俄罗斯的立场被忽视,就不可能举行会议来解决与乌克兰的冲突。这显然也与中国的立场有差异。

当然中国也表现了对普京的支持。中国领导人在会见拉夫罗夫时说:愿同俄罗斯加强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战略协作,团结“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而王毅在与拉夫罗夫会谈时,也表示中国将继续支持俄罗斯在总统普京领导下实现发展振兴,支持俄罗斯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并强调元首外交是中俄关系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至于中朝之间上周的外交活动,则相对更加平淡。

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赵乐际上周访问平壤三天,出席中朝建交75周年活动,并受到朝鲜金正恩的接见。中国的新华社报道说,赵乐际对金正恩表示:今年是中朝建交75周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是睦邻友好、并肩战斗、命运与共、共同发展的75年。新形势下,中方愿同朝方一道,按照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崇高意志和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推动中朝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赵乐际还说:中国党和政府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朝关系,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赵乐际说:中方愿同朝方加强发展对接、深化双边合作,不断丰富中朝关系内涵。

金正恩则强调:朝中关系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历经风风雨雨,世世代代传承。巩固和发展朝中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是朝鲜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两国关系正按照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发展到新的更高阶段。

以上内容均是一贯和通常的表述,中朝双方均未有借助此次纪念活动,在西方面前大力造势反对西方。

也有中国学者指出:中朝外交活动的相关报道未有出现在通常经常出现的“鲜血凝成”之类的形容词。

综上所述,中国可能需要与俄罗斯和朝鲜的外交造势姿态,但没有也无意朝三国结盟走出关键性的一步,这与后者差距颇大。

美日菲愿望未必能实现

而美日菲三国间的外交行动同样是:有认真对待、并促进事情向前发展以造成既成事实的外交行动,例如美日之间的外交行动;也有姿态和战术性的行动,例如美国和菲律宾之间的外交动作以及三国深化合作以抗衡中国。而且归根到底,由于拜登能否连任本身就是个问题,这使得一切都不确定。

首先看上周的中美互动。国际媒体将中美关系与拉夫罗夫的访问相联系,报道说:拉夫罗夫专机降落时,访华五天的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还在北京。耶伦此前在广州警告中国企业不得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此外就是给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提出批评。彭博社报道说:访华美国财长强调全球经济将受到中国制造业出口激增的不利影响,而北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提振内需。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且如果我们不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它就会对美国的工人和企业造成不利冲击,”耶伦在北京的美国大使官邸对记者说,“我在这里的工作是确保我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解释得非常彻底了,并且向中国的最高领导层提出这一关切。”

彭博社说:耶伦上周一在北京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的经济失衡和对特定产业的庞大政府补贴,将“给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工人和企业带来重大风险”。

在为期四天的访问期间,耶伦一再地将中国提振已经庞大的制造业产能的战略定性为一项全球普遍关切,敦促中国领导人把焦点放到提升内需上。她建议中国加强退休保障,增强教育的可负担性,从而促进国内支出,拉低高企的家庭储蓄率。这两项任务都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

但是中国政府认为:这个问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市场力量消化,因此不需要在经济政策上大转弯,比如祭出大规模的消费刺激措施或迅速给制造业增长降温。这使得美国媒体认为耶伦此行无法达成其目的。

不过彭博社预判: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对中国领导人发出警告,称中国的制造业生产对全球经济稳定构成威胁。下周,华盛顿有机会将更多国家团结起来。

刚从北京回来的耶伦正转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春季会议,届时美国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包括七国集团和20国集团的财经高官。

鉴于美国在所有这些论坛的主导地位,预计美国将试图联合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表达对中国产出和出口的担忧。

除了经济上向中国发难,拜登还深谋远虑地拉进了日本以抗衡中国。

《纽约时报》报道说:上周三,拜登总统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了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强两个长期盟友之间在军事、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合作,这是拜登总统反击中国在印太地区强硬行动所做努力的一部分。

在为到访日本首相举行的盛大仪式上,拜登总统说,美国和日本将与澳大利亚建立一个扩大的防务架构,参加与英国的三方军事演习,并探讨日本如何加入美国领导的与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联盟。

拜登还宣布,美国将把一名日本宇航员送上月球,这将是非美国人首次踏上月球。

“这是自我们的联盟建立以来最重大的升级,”拜登在白宫玫瑰园与日本首相一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据报道:拜登和岸田概述了两国展开更广泛军事合作与集成的计划,包括组建一个联合防务委员会,以支持更多日本产设备的防务相关出口。双方官员同意就太空探索展开新的合作,此外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机构也会建立协作关系。

《纽约时报》分析说:随着中国的威胁不断增强,美国正努力将该地区各自为战的盟友——尤其是韩国和菲律宾——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协同的力量,日本是其中的关键。

《纽约时报》指出此次美日外交行动一个背景说:岸田此行正值美日两国都处于惶惶不安的情绪中,原因是前总统特朗普有可能会重返白宫,他的外交政策令人难以捉摸,让世界各国领导人都时刻保持着警惕。官员们说,拜登的一个目标是赶在11月的大选前给美日关系注入尽可能多的持久性。

与此同时,美日两国还拉上了菲律宾。

上周四,拜登总统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白宫会面。《纽约时报》报道说:“我想明确表示,美国对日本和菲律宾的防务承诺是坚不可摧的,”拜登说。

该报认为:拜登总统利用与日本和菲律宾领导人举行的首次联合会议,扩大了在印太地区的安全和经济联盟网络,美国官员认为这将成为抵御中国侵略的盾牌。

报道说:拜登在白宫表示,三国正在“深化我们的海洋和安全关系”,并发出了明确针对中国在南海行动的直接信息。

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将美国在东南亚的外交描述为志同道合的国家为反击中国的贸易、技术和军事侵略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之一。

一名因在会议之前讨论相关问题而要求匿名的美国官员称,南海安全问题是此次讨论的“支柱”。

据报道:官员们表示,三国将对菲律宾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新的投资,旨在改善他们所称的“高影响力”项目,如港口、铁路、清洁能源和半导体供应链。

他们还公布了美国和日本在菲律宾安装无线接入网络技术的新努力,这一现代化举措旨在改善整个地区的无线通信。

官员们还承诺三国在全球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开展新的合作,并加强三国军队之间的合作。

显然,拜登将日本视为美国在东亚的基本盟友和支持者,同时利用南海问题拉菲律宾入群,最终形成一个抗衡中国的国家群体。而且三者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军事,还包括了经济、科技和社会服务,其目的是巩固这种合作。

但是另一方面,这一切都取决于年底的美国总统大选,而拜登能否连任则是相当不确定的,这使得美日菲的上述合作能否落到实处,同样也面临着不确定。因为如果是特朗普当选,局势将可能大不一样。

(注:作者是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半岛和平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政策研究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