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 news ( ) • 2024-06-03 08:51

  近来,中国地质博物馆人气很高。除了很多人打卡的“超贵”的宝石厅,日前开展的《恐龙的“蛋”生》专题展,也吸引了许多孩子到来。

  中国地质博物馆三层,《恐龙的“蛋”生》展厅门口,摆放着一个硕大的“恐龙蛋”模型,蛋壳顶部有一个碎裂的洞。几乎每个游客走到这里,都会钻进蛋壳探出脑袋留下一张可爱的“破蛋照”。

  现场,一名教师带着一群小学生观展,进门后,孩子们非常兴奋地冲向投影区,观看关于恐龙诞生的科普动画片。

  像这种“破圈”的科普展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中国地质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恐龙的“蛋”生》策展人谭锴从事古生物研究,去年就萌生了要策划《恐龙的“蛋”生》专题展的念头。他提到,恐龙是地球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篇章。“恐龙蛋,作为恐龙繁衍后代的必经阶段和直接证据,每一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诉说着恐龙时代的传奇。”

  《恐龙的“蛋”生》包括“恐龙与蛋”“恐龙蛋分类”“恐龙蛋分布”“蛋的启示”这4部分内容,现场为游客展示各式各样的恐龙蛋化石,“还原”了恐龙和蛋窝的场景,提供有趣的知识点。

  中国地质博物馆策展人、高级工程师卞跃跃指出,如今策展,会考虑是否能和大家已知的知识点或印象“形成呼应”。例如一些小朋友知道“窃蛋龙”这个名字,但听完讲解会了解到,事实上这是一次“起名乌龙事件”——窃蛋龙并没有盗窃原角龙的蛋,反而是为保护自己的蛋而死,可惜这名字无法更改了。

  卞跃跃说,他们希望展览的内容能激发起观众曾经从电影、书中获取的相关记忆,然后有所补充,从而提升对展览内容的吸收效果。

  这样的展览,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从策划到落地,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卞跃跃说,当博物馆的策展人提出展览意愿和创意后,需要统筹能支撑办展思路的标本资源、文献资源、外协资源等,然后博物馆召开选题会,在提报的选题中甄别筛选。是否能产生可持续性的社会影响力,是“选题胜出”的关键因素。

  卞跃跃说,博物馆认为谭锴老师提出的《恐龙的“蛋”生》选题思路很好,除了馆藏研究的丰富资料和标本,还有河南自然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标本支持,以及斑马儿童科教集团的新媒体支持,因此对这个展览选题给予了高度认可。

  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的许多标本来自河南和内蒙古,这两个省份是出土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大户”。而恐龙的足迹遍布中国天南海北,在展厅的一面墙上,小朋友可以尝试在磁吸地图上标记恐龙蛋化石出现的位置。

  除了实体化石展品和图文介绍,谭锴和卞跃跃还特别向记者介绍了为这种科普展“赋能”的新媒体技术和手段:斑马儿童科教集团为专题展览提供了多台互动展项,以及少儿3D互动百科、3D语音图鉴等内容,让小朋友沉浸式体验复原场景、观看裸眼3D视频,从而了解恐龙蛋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理解卵壳组织结构形成机理。

  如今,越来越多博物馆通过新媒体展项等方式,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助力有多大?

  卞跃跃认为,建立在准确传达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技术的迭代和更新能够给展品的呈现提供很多便利,给游客带来丰富新奇的体验。“我一直认为图文内容的科学性是博物馆的下限,我们要保证‘下限’是牢固的,夯实基础,然后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展览展示效果的上限,让观众在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科学知识,享受科学文化的熏陶”。

  “博物馆热”席卷年轻人,小众、专业化博物馆正逐渐出圈、走红。此前中国地质博物馆因为宝石厅火爆,卞跃跃笑言,在他们眼中,希望大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除了知道宝石漂亮珍贵,也知道它的科学奇妙。博物馆二层宝石厅和矿物岩石厅在一起,许多人在听完矿物岩石厅的讲解之后,再去看宝石厅时,眼神就跟原来不一样了”。

  在卞跃跃看来,每个博物馆从业者都非常期待“破圈”,但是,“这些都必须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机会来了,就能接得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