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4-06-14 20:23

我家附近有一家美容店,已经开了20多年,店里的一位伙计硬是靠着自己的坚持从学徒熬成了门店的合伙人,所以现在去理发时,我都叫他“周董”。

这天,我问他,“周董,你准备再干几年退休?”

周董想了想:“大概再干十来年吧。”他今年43岁。

我立马羡慕地说:“美容美发行业确实不用担心被AI取代,你瞧,最终你选择了一个好职业。”

“嗯,这倒是不担心。”周董点了点头。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周董凭借他的钝感力,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职业成功。如今他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大女儿的个儿已经比他高了。

纵观上千年的历史,剃头师傅都不能算是高人一等的职业,而这样的职业却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绽放出令人敬畏的职业“惰性”,就像惰性气体一样稳定。

这让人不免联想,AI大模型来了,到底谁该担心?

近日,一位著名硅谷投资人表示,“软件业真的要完了,现在学计算机专业,如同在20世纪90年代末选新闻学。”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这个比喻一点都不难理解,那个年代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恰恰见证了令人唏嘘的行业变迁。

其实,这位科技业界大佬的观点并不算出人意表。今年以来,教育网红张雪峰就不止一次告诫学子和考生们,“计算机专业在过去很火,如今走下坡路了。不建议大家再选纯计算机专业。”

数十年来,计算机一直都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热门专业,为何说不香就不香了?那么,AI大模型首先替代的,到底是蓝领,还是白领?

事实上,让AI写一段代码,可比让AI机器人踏踏实实搬一块砖容易太多了。但AI大模型善于搬运很多很多“砖”,处理海量的信息,得出复杂而正确的结论。

例如,如今人们都离不开的手机地图App,利用复杂的算法,综合考量每条道路的拥堵情况、天气状况、红绿灯数量、是否有交通事故等,最终得出“最优路线”。此时,AI做对了一件事,基于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型,在算法和数据加成之下,持续机器学习,并最终完成对人类判断和预测能力的超越。

大约七八年前,在算力和大数据两个必要条件逐渐成熟后,人工智能卷积神经网络开始大显身手,并开始从脑力劳动上挑战人类。最经典的例子就是,AlphaGo以4:1的成绩战胜了围棋世界排名第一的李世石。围棋曾被认为是人类博弈智慧的结晶之一。

2018年,谷歌团队曾在《注意力就是你所需要的一切》中提出了著名的注意力机制。即人类的注意力会自动过滤掉不重要的信息,而保留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这同样也是AI大模型的工作原理。通过聚焦、过滤、上下文感知等方法,AI逐渐具备了类似人类的注意力机制,这让深度学习算法大模型开始具备语言理解能力。

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学习着有关人类的一切,模仿人类思考。

再次回到职业的话题中,AI到底在替代谁呢?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人工智能已经预测出超过100万个物种的2.14亿个蛋白质结构,是过去人类50年来工作量的数倍。在这方面,AI正在替代科学家,人类脑力工作中的顶尖存在。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职业,AI展现出的替代欲望甚至有些残酷。比如自动驾驶对司机的替代,自动语音对人工客服的替代,AI翻译对人类翻译的替代,行业算法对数据分析师的替代,生成式AI对所有内容生产者的替代,包括媒体记者……

在许多电影中都存在的AI机器人场景,如今只要硬件设备成熟,很快就能成为现实。例如,你对着机器人说,“帮我泡一杯咖啡”,或是“扶我起来”,机器人可以精准地帮助你完成上述动作。AI大模型同样对所谓的低端服务业虎视眈眈,周董的美容美发工作也一样,只不过应用场景对硬件精度的要求更高一些罢了。

图源:pixabay

综上所述,你不难发现,AI的职业替代作用并不“看人下菜”,而是无处不在,不分富贵贫贱,AI无时无刻不在贪婪地学习人类,并变得越来越像人类,逐渐完成近乎全方位的职业模仿。人工智能正在深度参与人类社会和职场的变迁,这不仅是一个数字化、AI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人类关系、认知进化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前提下,正如前文所说,“纯计算机专业”并不再被看好。传统的技术模式和概念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AI无处不在的微能力,从软件代码的编写到服务和功能的连接,对AI来说都变得异常容易,且成本越来越低,变得“廉价”。

作为职场人士,要不掌握和驾驭AI,在AI说了算的世界,熟练地运用AI工具,掌握无尽的能力和潜能;要不与AI协作,这个协作可高可低,你可以与AI协作完成对行业应用和认知的颠覆,也可以选择为AI“打下手”,比如为自动驾驶地图标注红绿灯、马路边缘、绿化带,甚至消防栓等庞杂信息。总之,AI会成为未来职场潜移默化的主导力量之一。

我终于明白张雪峰为什么这么红了,原来新时代的职业焦虑可能还会困扰人们许多年,人类和AI的边界已经变得很难厘清。

但就算AI真的什么都能干,我们真的什么都让AI干吗?

图片/  unsplash  pixaba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时报”(ID:vittimes),作者:王昕,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