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6-19 08:09
矽谷创投人士廖俊哲认为,自愿性碳市场渐为主流并自我修正。(GMSV协会提供)中央社记者张欣瑜旧金山传真 113年6月19日矽谷创投人士廖俊哲认为,自愿性碳市场渐为主流并自我修正。(GMSV协会提供)中央社记者张欣瑜旧金山传真 113年6月19日

(中央社记者张欣瑜旧金山18日专电)美国今年先后提出「强制企业揭露碳排新规」及「支持高诚信自愿性碳市场」力促减碳。矽谷创投人士廖俊哲认为,美国政策支持气候科技创新和投资方向十分明确,也为亚洲供应链形成机会。

年初至今,美国政府脱碳行动一波波,先是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于3月批准新规,要求美国流通市值超过7500万美元(约新台币225亿元)的上市企业,开始揭露碳排资讯;美国财政部于5月也公开表态支持高诚信自愿性碳市场。

美国财政部长叶伦(Janet Yellen)表示,「自愿性碳市场」目前规模虽小,但如果能够解决关键挑战,将有极大潜力帮助脱碳。她也指出,为实现气候目标并增加经济机会,市场力量至关重要,自发性买卖碳权有助于扩大市场参与。

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进一步让「气候科技」(Climate Tech)题材受到讨论。气候科技泛指在应对气候变迁上所需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去年追踪的1000多笔交易,「气候科技」公司募资510亿美元,投资降幅12%,但比整体新创的平均降幅35%要来得小。这与资诚会计师事务所(PwC)的2023气候科技现状报告呈现的现象一样。

聚焦早期投资机会的矽谷创投Acorn Pacific Ventures投资经理廖俊哲(Tim Liao)认为,气候科技关注度提升,有可能翻转过往相对无趣的题材,因为许多传产如钢铁、水泥、建筑走向绿化过程中,若有新创能提供这些企业所欠缺的技术,可能马上就变得「迷人起来」。

廖俊哲17日在一场研讨会提到,尽管碳权交易时有「减碳量不实」等各种争议传出,但市场机制未来一定会被优化,自愿性碳市场渐为主流并自我修正。

自愿性碳市场相对于强制性碳市场,指的是企业、个人和组织自愿购买和交易碳信用,以抵消碳排放。廖俊哲认为,叶伦召集农业部、能源部、及白宫顾问大动作对碳市场的表态,建立美国和全球对自愿性碳市场的信心,十分重要。

他表示,目前自愿性碳市场主要以「种树」创造碳信用,成本最低且供应链较为完整,第一波购买方如微软(Microsoft)和亚马逊(Amazon)大部分出于企业良善承诺,但市场被创造出来之后,因为有钱可赚会让大家更关注减碳。

美国政府正鼓励自愿性碳市场发展以实现脱碳、并促进经济发展。

一旦碳市场供需形成之后,中间会需要大量解决问题的技术,好比信评公司(Credit Rating Agency)或是交易平台(Marketplace),即气候科技的一环。

他也认为,美国政府采用「棒子和萝卜」手段脱碳,为亚洲供应链同时形成挑战与机会。一旦上游公司要求供应链厂商提供碳排放数据或改善碳排,势必会产生汰换风险;但亚洲新兴市场也能把握此机会创造新的投资和创业。(编辑:陈慧萍)1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