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3-15 16:45

(中央社澎湖县15日电)农业部水产试验所澎湖渔业生物研究中心今天发表首座牡蛎壳资源化处理设备,每天可产出600斤牡蛎粉,并与产官学合作开发非结构性循环建筑资材,解决废弃牡蛎壳问题。

水试所澎湖中心今天在西屿大菓叶工作站启动澎湖首座牡蛎壳资源化处理设备,现场并实地进行牡蛎壳操作生产出大小不一的牡蛎粉等循环资材,包括澎湖县政府农渔局长陈高梁、环保局长杨书舜、观光署澎管处长洪志光、西屿乡长李添进与水试所澎湖中心主任谢恒毅等人都到场见证废弃蚵壳循环经济的新纪元。

谢恒毅表示,牡蛎养殖是澎湖重要的经济产业,单单净肉逾1200公吨,但每年所产生的废蚵壳数量逾2000公吨,为发展澎湖生物性碳酸钙循环经济,依澎湖牡蛎养殖产业规模、区位与节能减碳等因素,去年斥资打造一座移动式的牡蛎壳资源材料化产线,选定在澎湖西屿乡进行示范,未来稳定运作,可适时解决废弃牡蛎壳问题。

陈高梁表示,澎湖堆积如山的废弃蚵壳,后续处理困难,严重影响生活品质与市容,澎湖人受蚵壳之乱,县长陈光复上任后,在去年完全清运铲平,未来会持续向中央争取经费,就地处理蚵壳问题。

谢恒毅表示,牡蛎壳资源材料化产线正常运作,每小时可产生5至60目以上(相当于的0.25至4mm)等3种粗细等不同规格的牡蛎壳粉,每天约600公斤,一年操作200天处理量约可达700吨,初期每年可协助澎湖3成的废弃牡蛎壳资源化成循环资材再利用。

水试所澎湖中心表示,牡蛎壳属于生物性碳酸钙,具有多元应用的潜力,目前已应于工业、农业、食品和医美等领域。为发展牡蛎壳多元在地利用,澎湖中心与澎管处、各乡巿公所、成功大学、台北科大与育成中心等产官学合作,利用碱激发、3D列印等技术,发水下复育材料、文创商品、再生绿建材复合式循环资材、非结构性建筑构件与基础公共设施原型开发,达到永续利用,共创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双赢目标。(编辑:黄世雅)1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