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3-27 00:10

“上千人的社区,孩子下楼找不到一个同龄玩伴”“想要给孩子找同龄伙伴,还得去培训班”……近日,“孩子玩伴去哪了”的话题引发关注。

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一种“弱社交”乃至“无社交”状态,确实值得警惕。人是社会性动物,拥有正常的社交和玩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等,还具有解压、放松身心的情绪价值。而且有研究表明,某些校园欺凌现象,也与一些孩子从小缺失正常的社交体验有关。

正因重要,对孩童社交能力的培养,在育儿领域颇受欢迎。现在家长面临的尴尬是,如果孩子连玩伴都没有,社交能力的培养岂不是无本之木?所以,首先需要正视的是,如何让孩子有玩伴?

孩童玩伴的消失,原因有很多。如独生子女普遍,孩子们普遍学业压力大、课外培训多,无暇社交,“玩伴都在去培训班的路上”。此外,手机等电子“玩具”,让部分孩子失去走出家门的兴趣。一些家长不放心孩子单独外出,社区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适儿化”水平不足,也弱化了孩童社交的社会氛围。

原因清楚了,想解决问题却不容易。因为这涉及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问题,家长的安全感问题,周遭环境的问题,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

对此,不妨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从大的层面看,孩子们缺乏玩伴,陷入“无社交”之困,可看作是孩子为功利化教育所付出的“牺牲”之一。当社会越来越意识到问题所在,便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包括政府、家长等在内的各方对推进教育改革的共识,从而在制度上进一步降低孩子的学业压力和家长的教育焦虑,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去找玩伴、去社交。

从小的层面看,家长也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更多社交机会。如重视带孩子体验社区活动、户外运动,积极参与儿童志愿活动,帮助他们与手机构筑的虚拟世界保持恰当的距离。

此外,时下各地都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也应更加重视照顾孩童的社交需求。有研究指出,国外在社区社会环境建设上,强调儿童对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等社区人际关系的期望;而我们则更加注重社区物质环境的建设,强调社区公共空间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安全性、舒适性等。

孩子玩伴的缺失,与这些年经常讨论的“孩子正在失去童年”“消失的课间十分钟”等话题,是同构的,都是我们观察社会教育生态、教育观念的重要切片。尽管它们的改变不是一件易事,但正因为难,越需要反复提醒,并持续得到改进。

缺乏玩伴的孩子,未来会呈现出怎样的人格和行为特征,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还需要观察。但是,给予孩子必要的“空白”,让他们多一些自然生长的空间,就像童年就该有童年的样子、不该缺少玩伴一样,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教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