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3-28 11:53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国人关注。记者林俊良/摄影「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国人关注。记者林俊良/摄影

基于宝林茶室食品中毒事件真相尚未厘清,此文仅谈米酵菌素,不指事件真正原因。

米酵菌酸无臭、无味 食物外观完全无法察觉

米酵菌酸 (Bongkrekic acid) 是由唐菖蒲伯克 (霍尔德) 氏菌 (学名:Burkholderia gladioli) 所产生,文献指出人类因食用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特别是发酵椰子天贝 (coconut tempe,一种由椰子浆发酵后制成的传统食品) 和玉米产品而中毒。当上述食品经历不完全发酵时,米酵菌酸的毒素就会增加。然而,米酵菌酸无臭、无味,受影响的食品具有正常的外观、气味和味道。

在早期的印尼,椰子天贝是当地生产的廉价蛋白质来源,是将椰奶或椰油生产中的椰子肉副产品压制成饼,然后接种少孢菌进行发酵而制成,最终产品被切片或切块用于油炸或汤煮。如果发酵不完全,米酵菌酸会增生。

首次报导中毒案例出现在1895年

在1895年,首次报导与食用椰子天贝相关的米酵菌酸中毒死亡事件。自1975年以来,食用受污染的椰子天贝已导致近3000起米酵菌酸中毒病例,至少150人死亡。在1988年爆发一起中毒事件后,椰子天贝被禁止生产,但生产和偶尔的中毒仍继续发生。在中国东北,用来制作面包、面条和饺子的发酵玉米产品应是米酵菌酸中毒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南方,吊糖粑中毒事件也可能和米酵菌酸有关。

此外,亚洲国家所食用的银耳、蘑菇中有半数可能受到土壤中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在印尼和中国,米酵菌酸的爆发通常发生在温暖的夏季。在2015年,首次通报亚洲以外地区爆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莫三比克西北部爆发一场疫情,导致75人死亡,许多人因饮用一种以发酵玉米粉自制的粟酒。

唐菖蒲伯克 (霍尔德) 氏菌,通称椰毒假单胞菌或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好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是植物病原菌,可与植物和真菌共生,存在土壤、水、根际及多种动物体内,可能对于人类造成伺机性感染。这种细菌可产生一种称为gladiolin的抗生素,其中一种致病变型可在椰子果肉生长,产生呼吸毒素米酵菌酸,食用后可引起人类中毒,并有致命危险。

台湾曾在腐败杏鲍菇和凤梨 鉴识出米酵菌酸

在台湾,曾经在腐败的杏鲍菇和具凤梨果腐病的凤梨中鉴识到此病菌。

米酵菌酸的产生取决于两种不同且连续的环境条件,首先是支持细菌生长和增生的环境条件,其次是有利于米酵菌酸产生的环境条件。米酵菌酸是在pH值为中性的温暖环境 (22-30°C) 中产生的,与制作椰子天贝的条件相同。其生产也取决于脂肪酸的存在,特别是椰子和玉米的脂肪酸,含有油酸的细菌生长培养基可产生最高浓度的米酵菌酸。

在结构和性质上,米酵菌酸是热稳定、高度不饱和的三羧酸脂肪酸 (tricarboxylic fatty acid),分子量为486 kDa,被认为是聚酮化合物 (polyketide)。聚酮化合物是由细菌、真菌和植物所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物,具有生存优势,例如抑制其他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或肿瘤细胞的生长,多西环素 (doxycycline)、红霉素 (erythromycin) 和许多抗生素都是聚酮化合物。

讯息显示仅需要1-1.5毫克就可能对人类致命

关于米酵菌酸在人体中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和致死剂量的资讯甚少。一项讯息显示,只要1-1.5毫克的米酵菌酸就可能对人类致命;另一个来源表明,口服的半数致死剂量 (LD50) 为3.16毫克/公斤。对小鼠的研究显示,口服的LD50为0.68-6.84 mg/kg,静脉注射的LD50为1.41 mg/kg。另一项针对大鼠的研究显示,口服2 mg/100 g的剂量会在2-5小时内导致死亡;在同一项研究中,大鼠最初服用1 mg/100 g的剂量后存活,但在48小时后重复剂量则导致死亡。

在生化方面,米酵菌酸在粒线体毒素中具有独特的毒性机制,可抑制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 (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 而非电子传递链。粒线体中合成的三磷酸腺苷 (ATP) 透过ANT交换为胞质二磷酸腺苷 (ADP),为粒线体基质提供持续的ADP供应。ANT是最丰富的粒线体蛋白之一,在人类中发现三种ANT亚型,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心脏、骨骼肌、纤维母细胞和肝脏中;它透过成为粒线体膜上称为粒线体通透性转换孔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 的致死孔的一部分,在协调(细胞凋亡)和不协调(坏死)细胞死亡中发挥作用。MPTP是一种基于蛋白质的通道,可调节粒线体膜的通透性,蛋白、脂质、离子、促氧化剂和化疗剂都可以直接调节ANT的成孔活性。此外,但米酵菌酸可能具有较大的分布体积,因为它是高度不饱和脂肪且具高度脂溶性。目前,不知道米酵菌酸是如何代谢的。

米酵菌酸检测困难 且不可靠

要检测米酵菌酸可能很困难,并且不可靠。可以从受污染的食物和呕吐物中分离出唐菖蒲伯克氏菌,也可以使用测试套件 (例如Biologic GN2系统) 进行识别;最常用的鉴定方法是16S rDNA定序,但有时会错误地识别其他伯克氏菌变种,最可靠的方法可能是多重PCR。目前,没有文献呈现对于米酵菌酸的生物介质测试;但是,对于环境样品中米酵菌酸的存在和定量,可以使用液体薄层色谱法、色谱质谱法和高压液体色谱法进行测试。

主要攻击人体的肝脏、大脑和肾脏

根据报吿,接触米酵菌酸污染食品后的潜伏期为1-10小时,主要标的器官为肝脏、大脑和肾脏。

人类的征兆和症状与其他粒线体毒素的临床表现相似,但严重程度和时间进程有所不同。报告的症状包括不适、头晕、嗜睡、出汗过多、心悸、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少尿、血尿和尿滞留,患者在检查期间的发现包括低血压、心律不整、体温过高、黄疸和四肢僵硬、潮式呼吸 (Cheyne-Stokes respiration, CSR)、肺部啰音、嗜睡、谵妄、休克、昏迷和死亡,死亡可能发生在征兆和症状出现后1-20小时。实验室异常包括最初的高血糖,随后出现低血糖、肝功能检查异常、红血球数和血红素正常、白血球计数增加。

目前尚无解毒剂

目前对于患者处置,并没有标准的指引。一般来说,支持性处置是必要的。

治疗策略可以从其他粒线体毒素 (例如一氧化碳、氰化物和硫化氢) 的治疗建议中推断出来;然而,用于其他粒线体毒素的解毒剂由于其不同的毒性和解毒作用机制,预计不会有显著益处。葡萄糖可能对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有帮助,尽管尚未有报告指出它可以降低死亡率。此外,预期米酵菌酸的分布体积可能太大,无法进行体外移除,例如血液透析;然而,在肾衰竭的情况下,仍应考虑血液透析以支持器官功能。

撰文作者:翁瑞宏(台北市公共卫生师公会理事长)

◎本文内容已获 全民爱健康,大家乐分享 授权,原文出处于此;未经同意禁止取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