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素食餐厅宝林茶室爆发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迄今已17人受害,其中2人不幸过世。有医生根据他们多有食过炒粿条、炒河粉,推测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中毒。

米酵菌酸是一种毒素,由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产生,中毒病人可能出现包括腹痛和呕吐在内病征,情况严重者可引致肝功能异常,甚至死亡。

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是细菌,会被高温杀死,但其所产生的米酵菌酸耐热,冲洗不去,而且即使是极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

若食物出现米酵菌酸,即使加热食用,也无法避免中毒。

根据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和中国政府网站等,米酵菌酸由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产生,这种细菌在土壤及植物中无处不在,最佳生长温度为摄氏37度,而产生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的最理想温度约为摄氏26度。

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会在温度介于22至33摄氏度之间、PH值中性的环境中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通常存在于一种东南亚地区名为天贝(Tempeh Bongkrek,又名天培、丹贝)的椰子发酵产品中。这个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很受欢迎,这种毒素以Bongkrekic命名。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通常存在于一种名为Tempeh Bongkrek的椰子发酵产品中,这个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很受欢迎,这种毒素因此得名。(Nature's Poisons)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通常存在于一种名为Tempeh Bongkrek的椰子发酵产品中,这个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很受欢迎,这种毒素因此得名。(Nature's Poisons) 什么食品易中招?

发酵玉米(粟米)和椰子的产品、谷类发酵制品、变质银耳(雪耳)及木耳、薯类制品等食品,容易被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若储存不当或时间过长,细菌繁殖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导致食物中毒。

谷类发酵制品包括发酵玉米粉、玉米淀粉、糍粑、醋凉粉和湿米粉等,薯类制品则包括马铃薯粉条、甘𫉄面和山芋淀粉等。

台北市信义区的远东百货信义A13「宝林茶室」疑似卷入食安疑云。(台北市卫生局提供)台北市信义区的远东百货信义A13「宝林茶室」疑似卷入食安疑云。(台北市卫生局提供) 如何避免中毒?

台大医生李建璋建议,短期内对于不是新鲜烹煮,而是重复加热的米、面主食应该都要小心避免。

在自制谷类发酵食品方面,不使用包括霉变玉米在内原料,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衞生、无异味,磨浆后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环境要通风防潮,不要直接接触土壤,以防污染。

谷类发酵制品方面,储存不当或储存时间过长都容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加热食用后仍可引起食物中毒,一般应在购买当天食用完。

木耳或银耳方面,要将其表面清洗干净,然后使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一次不宜泡发过多,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要彻底清洗干净后再烹调,不要食用自采鲜银耳或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木耳。